粤港家居网_粤港家居网

人过留名,雁过留声 四会人与石湾陶瓷的深厚渊源 陶城的天空

2023-11-21 10:18:08 来源:互联网 阅读:1485

广东佛山石湾,久负盛名的南国陶都,其制陶基因,可上溯到五千多年前,至今还有南风、同庆等有几百年历史仍在正常运作的世界现存最古老窑炉。早在唐宋时期,石湾陶器产品就远销海内外,明清时期更有“石湾瓦,甲天下”的美誉,石湾街也因制陶的兴旺而得“小金山”之称。

移至上世纪80年代起,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步伐,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陶瓷产业的领军人物和行业翘楚,一直在全国同行中起着示范标杆作用,因而,石湾又被称为中国现代建陶工业的“黄埔军校”。

石湾自身的发展和对世界的贡献,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从业者的筚路蓝缕,其中也包括众多的四会籍人士。他们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年代,就从近百公里外,跨过西江、北江、绥冮而来,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作,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,成为南国陶都的成就建设者和历史见证者。

石湾公园牌坊

四会人务陶的历史脚步

广东肇庆四会,地处丘陵。当地人士到石湾务陶,大抵始自明代。明中叶以后,石湾制陶业进入空前兴旺的发展期,陶工队伍也日益扩大。及至清代,石湾有人口3.5万,其中从事陶业者约2万。在不断壮大的陶业队伍中,有不少来自四会、高要、东莞等地的人员。而从清代至民国,四会人到石湾务陶的脚步,都一直沒有停止过。

从四会来石湾的陶工大多集中在花盆行,多数居住在朱紫街(今跃进路石湾陈太吉酒厂集团附近)。这是一个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,不少人更是身怀绝技的佼佼者。

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山祖庙,其正殿上的双面瓦脊,造诣精湛,为祖庙的重要看点之一,是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大修时由石湾吴宝玉店制造。吴宝玉店是石湾花盆行的著名店号,始创于清同治年间,创始人吴圣原,就是四会人。而祖庙前殿“哪吒闹东海”的大型陶塑看脊,则是大修同年由石湾均玉店制造,均玉店也是聚集了众多四会籍陶工的店号。

广州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中山纪念堂,1928年动工建设,所需蓝色琉璃瓦,共计五万件瓦筒、五万件瓦片、五千件檐口、五千件满面筒,全由石湾上利亚富窑厂烧造。至今历经近百年的寒冬酷暑、沐风栉雨,仍然华彩依旧。这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,数量如此庞大,要做到色泽一致,尺寸规整,难度不言而喻,也可知其工艺之精湛。需要特别提到纪念堂正门外两侧摆放的一对宝蓝色大陶鼎,上刻“总理遗嘱”,型制壮观,是当时石湾制陶工艺技术高超的明证。而石湾上利亚富陶窑厂,也是四会籍陶工云集的厂家。

广州中山纪念堂外景

广州中山纪念堂门口的大陶鼎

新中国成立后,历经社会主义改造,各行会的从业人员都陆续编入到石湾各个厂企工作,而四会人多数编入耐酸陶瓷厂,有近百人。此外,建筑陶瓷厂、化工陶瓷厂、陶瓷机械厂等,也有不少四会籍工人。耐酸陶瓷厂是当时石湾规模最大、资格最老的标杆企业,也是四会籍陶工大显身手的地方。

笔者曾在石湾耐酸陶瓷厂工作,记忆中,这里的四会籍职工确实手艺了得,不少人是技术骨干,也不乏車间主任之类的管理干部,来自四会下布的黄松盛还担任过厂工会主席。那时石湾有子承父业的传统,一代传一代,老职工退休时,又会由其子女顶替入厂,故此四会人在这里生生不息,融入社会,到现在都难分清谁是来自四会的了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每年春节,厂里都安排大客车送他们回家过年,他们大多分布在四会的下布、铁场、大沙、江谷、地豆等乡镇。

当年的石湾耐酸陶瓷厂大门口


四会陶工的模范榜样

在众多技艺高超的四会人当中,石湾耐酸陶瓷厂的吴灼是杰出代表。

吴灼,1921年3月出生于四会下布,解放前就已经入行石湾,当窑灶睇火工。当年还没有任何测温仪器,从冷灶点火到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烧成,全凭睇火师傅一双肉眼去观测和判断,还要根据天气变化和产品种类的不同,控制好窑炉的闸门,以实现最合理的升降温曲线。历经多年用心磨炼,吴灼成为了一位名望甚高的睇火大师傅,有个响当当的外号“师傅灼”。

吴灼师傅当年的照片

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各行各业技术革新如火如荼。吴灼提出要把生产红砖的轮窑烧成技术,移植过来烧制高温陶瓷,以取代传统的龙窑。他带领工人动手整改,终于取得成功,不但使生产效率一下子提高了数倍,而且烧成温度更容易控制,还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。这项至今独一无二的发明创造,在当时全国的陶瓷工业中都具有典型意义,吴灼也因此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光荣赴京,到人民大会堂参政议政,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。他还以中国专家的身份,先后两次奔赴抗美斗争最前线的越南,去支援当地的陶瓷生产建设,受到胡志明主席的接见,越南政府并给他领发了嘉奖令。

越南政府颁发给吴灼的嘉奖令

四会籍陶工的综合技术型代表,首推不会老的黎祥。

黎祥,1924年11月出生在四会清塘村,其父黎发16岁跟随亲戚到石湾花盆行广桢祥学艺。黎祥在石湾长大,13岁即开始其漫长而多姿的陶业生涯。新中国成立后,黎祥先后在石湾多家陶瓷企业工作。黎祥有以下五个高光时刻:

大跃进期间,他在耐酸陶瓷厂作为“陶瓷代钢”研制小组成员,和陈垣等人一起,先后造出了陶瓷路轨、陶瓷抽水机和陶瓷耐酸泵等产品。广东珠江电影制片厂为此曾前来拍摄纪录片予以报道,引起了全国陶瓷业界的关注。

60年代中期,黎祥调到时属广东省建材局直辖的石湾建筑陶瓷厂,负责瓷质卫生洁具的研制。在90年代时,在国家建材部坐便器节水评比会上,黎祥设计的冲落式坐便器以3公升水达到冲洗标准,成为同类产品节水单项第一。建陶厂的“石湾牌”卫生陶瓷能获得国家建材部优产品称号,黎祥功不可没。

1976年中央决定建设毛主席纪念堂,史称“中央一号工程”,建设指挥部将纪念堂外立面的陶瓷花板制作任务交给石湾。当时,美术陶瓷厂和建筑陶瓷厂包括黎祥等在内的精干人员组成会战组,到北京接受任务。在该任务工程中,黎祥担纲负责成型工段的技术指导与质量把关。这项石湾有史以来最受瞩目的重点工程,经过举全镇之力的奋战,终于按时按质圆满完成了任务,受到中央的肯定,被誉为“石湾瓦的丰碑”。

佛山祖庙的大型陶塑双龙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,1981年计划重建,由建陶厂承担任务。此陶塑体型大、深浮雕、技术难度高,好在从成型、施釉到烧成的技术工作,有黎祥总体负责,谭垣、霍润橙和黎祥的儿子黎赞强协助。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,该项目获得100%成功,效果非常理想。如今,这尊长13.5米,高3.5米的大型双龙壁牌坊,䇄立于佛山祖庙广场的正中位置,其精湛工艺有目共睹!

黎祥在祖庙双龙壁前留影(潘炳森摄)

佛山祖庙双龙壁

2005年,专为亚洲艺术节而制作的大型户外陶塑《亚洲艺术之门》启动。该作品以3000多块平均重达35公斤的构件拼成,两个主体分别高16米和14米,表面有精致的浮雕图案。初时,烧出来的陶雕花板很多开裂,于是找到黎祥。其时已81岁高龄的黎祥,毅然挺身,担任烧制技术顾问。从印制成型、干燥到装窑烧成,他自始至终亲临第一线作指导,使这一项目圆满成功。

黎祥师傅(站立者)在指导亚艺公园陶瓷浮雕的制作。

(潘炳森摄)

当年,知名摄影人潘炳森拍下了他在烈日下现场指导的情景,让人肃然起敬。

佛山亚艺公园大型陶瓷浮雕夜景(金易摄)

当凝聚着石湾陶工聪明才智的《亚洲艺术之门》,如期矗立在佛山市亚洲艺术公园时,到会的22个亚洲国家文化部长和各界来宾为之赞叹,给予了高度评价。佛山电视台为此曾对黎祥作过专题报道。


四会陶工的光荣延续

扎根于石湾陶瓷行业的四会籍员工,其后代在石湾也很有作为。黎赞强在父亲黎祥的悉心培养下,参与过石湾多项重大工程的设计与施工。而黎赞强自己的建功立业之作,当推2000年赛纳奔腾洁具的成功研发。

2000年时,广东佛陶集团不忘总书记的嘱托,历经六载寒暑攻关,研制出奔腾系列压力式坐便器。当时广东省主要领导获悉相关信息后,祝贺他们攻克了坐便器容易漏水等三大难题,称赞这是利国利民利企业的大好事。

其时,黎赞强主管技术攻关,为奔腾洁具的成功研发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后来,该项目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,黎赞强也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。四会籍石湾陶工,还有许多像黎赞强这样的优秀传承者,更多的已融入大佛山的建设和生活中。

石湾宝峰塔(金易摄)

近年来,由于环保整治的要求,石湾的陶瓷生产环节已有很多向外地迀移。石湾陶艺柴烧龙窑,作为非遗项目,在外地生根开花的共有4处,其中2处就落户在四会,尤以彩明窑最为出名。此窑位于四会市地豆镇瓦窑岭,由石湾制陶名匠、釉料专家梁沛星、梁裕章父子主理。彩明窑还是“四会龙窑烧制技艺”非遗保护单位,其负责人梁裕章则是“四会龙窑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”。每当该龙窑开窑的日子,来自广州佛山等地的陶艺大师和收藏家们,都会共聚四会,一同欣赏被古窑烧出的神奇釉色,见证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的艺术震撼。

石湾南风古灶的烟囱(金易摄)


我的“埕缘”和情结

据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记载,六祖慧能得法后,按五祖弘忍“逢怀则止,遇会则藏”的告诫,曾在广东怀集、四会两地隐居了15年。

三年前,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国祥先生,携其大作六祖慧能像,赴四会市参加佛像捐赠仪式,时笔者与潘惠勇先生同往。在与四会市有关领导的倾谈中,说起四会人杰地灵,历史上有不少四会籍人士曾跨江过河,到石湾从事制陶业的往事。四会方面对此很感兴趣,盼能给他们提供一些资料,以助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建设。

于是,我便成为了这份资料的执笔者。我之所以乐意分担这份工作,主要源于工作的“埕缘”与石湾的情结。所谓“埕缘”,是因为我参加工作时的石湾耐酸陶瓷厂,以生产耐腐蚀的硫酸埕为主。正是在这里,让我认识了身边许多的四会籍工友,了解到他们的身世和经历,可以说是因“埕”而结缘了。如此“埕缘”,值得念记。

石湾耐酸陶瓷厂当年生产的硫酸埕(广熹摄)

至于“情结”,则源于我们彼此的熟悉。这些四会籍人士,曾经与我或者是同班工友,或者是部门同事,还有关系很好的挚友,他们为人朴实,技术了得,表现出色,在不同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,留给我深刻的印象。因此,于公于私,于情于理,我都有责任在这件事情上有所作为。

金易书法:埕缘情怀

为使资料更详实,我在自己的记忆之外,再走访了一些四会陶工的后代,翻阅了大量资料。当整理所得资料的时候,我感慨良多!我发现,这些饱经沧桑的从业者,于石湾,于石湾陶瓷,完全配得上“贡献”这个字眼。对于这些当年跨江过河来到石湾务陶的前辈们,若以现今的说法,或者可以称之为“美陶湾畔过江龙”!当然,本文难免挂一漏万,抛砖引玉,还望各方人士多多补正。

历经几十年依然亮丽的石湾琉璃瓦(金易摄)

作为土生土长的石湾人,我与石湾陶瓷的情结是与生俱来的。现时,正值佛山市明确提出要将石湾打造成“中国的美陶湾、世界的美陶湾”的宏大目标。我想,我们大家都有责任发掘更多的石湾故事,讲好石湾故事。有道是“人过留名,雁过留声”……鉴于四会人与石湾陶瓷的深厚渊源,笔者谨以此文,献给从四会来石湾从事陶业的前辈、同事和老友们!在撰写本文过程中,笔者也参考了崔力康、刘孟涵、许学峰等老同事的相关资料,知名摄影人潘炳森也提供了有关照片。在此一并鸣谢!

2023年9月1日于佛山百德斋

石湾近照(金易摄)

金易书法:美陶湾

作者:霍锡流

1978年进入石湾耐酸陶瓷厂当工人,曾任厂团委书记、厂党委委员;1991年之后,任广东佛陶集团工会副主席;1996年后,任广东佛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,同时任党委办公室、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等职。在陶瓷行业工作了几十年,目前是自由撰稿人,佛山市书法家协会和佛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。






推荐阅读:叶紫网